一杯caffè latte的不滿

不知不覺,我就被簡稱為牛奶,臉上多了一幅莫名奇妙的拉花。最無奈的還是被文青非禮,成為他們的文化品牌大使、他們矯裝氣質的道具。

紅磚變成「文化磚」後,我深感同情,為什麼我們不可以像Milo一樣永遠只是Milo?平平淡淡地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存在,不過份喧嚣,不要出現在Instagram中。

Milo雖然被打造成「冠軍飲料」品牌,但七早八早被拉起床垂頭喪氣不願去上課但校車就要來需要快快喝Milo吃早餐的小學生,並不覺得自己是冠軍。這是Milo的成功之處。

Milo是幸運的,他不需要面對文青。一塊磚頭被文青看上後就有如此遭遇,更何況是一杯caffè latte。

文青的另一個道具是書,因此我常和書一起登場,背景通常是一塊原色實木桌面。該死的Cafe老板偏偏參與了這項大業,不然文青就要隨身帶一塊實木板出門了。

點了一杯caffè latte,以「文化牆」作為背景,視線透過直徑兩吋半的圓框眼鏡(有沒有被稱為文化眼鏡?),射在手中那本《在路上》「靜靜地閱讀」,看來氣質非凡。

這時,侍者捧上一杯caffè latte,那幅該死的拉花像是咖啡師的寄語(說不定他也是一名文青,只是仍未出櫃),延伸了牛奶細泡的意義,讓資本主義昇華成浪漫主義。

這一切中斷了「靜靜地閱讀」,時間凝固在泛黃帶綠王家衛杜可風的剎那,經林少華翻譯後的村上式小確幸,迷漫在這段人生長河里其中一個小日子中。雖然iPhone已取代了LOMO,軟件取代了菲林,但科技的冰冷取代不了對生活的熱忱,這一冷一熱反而交織成冰火五重天,這種高潮一定要分享。於是Instagram上又多了一份電子垃圾。

是時候喝caffè latte了,第一口後滴了一滴在Moleskine的紙頁上成污跡,就在抄下的「在路上,我們永遠年輕,永遠熱淚盈眶。」這句話旁。但文青對生活有熱忱,對小事物有敏銳的感受,永遠都在路上,永遠都熱淚盈眶,於是在心中,這污跡淀放成詩,只可惜不是滴在另一本手賬上(另一本是Hobonichi,放在家里沒帶去Cafe)。

第一口caffè latte的咖啡因生效,讓文青左右腦突然相通,創意和邏輯擦出火花,決定回家後把污跡剪下再貼入Hobonichi中。無可避免,Instagram上又會多一份電子垃圾。

話說回來,caffè latte掉溫後就不好喝了,15分鐘內喝完最理想,並不適合一邊「靜靜地閱讀」一邊喝,不然要不是頻頻打斷閱讀的興致,就是最後需勉強喝完早已降至室溫的caffè latte。

喝caffè latte的最好方式是先攪糊拉花,邊抽菸邊喝,心里還要咒罵上司,像大個便一樣15分鐘內解決後回去上班。這樣的caffè latte最好喝。

噢?你不是文青?Non essere stronzo。我也不是latte。

嗱!

2 thoughts on “一杯caffè latte的不滿

Comments are clos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