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學愛情

生長在美國中西部草原的黃腹田鼠是高度社會性動物,它們10至12隻同居,嚴守一夫一妻制,除了偶爾出軌之外,一輩子都不離不棄,共同養育孩子。但他們的親近,美西山地的田鼠就不太喜歡伴侶,除了交配期。它們不理對象和地點,照上,有時還會吃掉自己的孩子。

兩種田鼠的基因的相同度高達99%,卻有如此大的行為差異。

科學家發現,黃腹田鼠是說明社會連結神經生理學的重要關鍵,有助解釋人類如何形成社會與性愛的關係。

婦產科醫生常為孕婦注射一種叫pitocin的合成催產素,引發劇烈的子宮收縮生下嬰兒,也能刺激產婦的乳汁。但新生兒的父親也同樣有催產素增加及血管收縮素激增的現象,這些荷爾蒙引起的生理影響,最後也會影響情緒與行為。

催產素會減緩心跳和呼吸速度,降低血壓,使人感到平靜,更加準備好去愛人。血管收縮素則關係到警覺以及保護及照顧新家庭的衝動。這些荷爾蒙變化讓新生兒的父母準備好與孩子建立社會連結。

性愛連結也會產生相同的荷爾蒙,求愛時會刺激男女釋放出催產素、血管收縮素和多巴胺(美好感覺 的神經傳導素),有了生理變化後,雙方都會感到社交恐懼漸消退,讓對方靠近的舒適感增加。

這些荷爾蒙也是讓黃腹田鼠建立長期伴侶關係的關鍵。科學家在黃腹田鼠腦中注射更多荷爾蒙時,它們便愛得更厲害,但對美西山地田鼠的雜交行為毫無影響,因此,荷爾蒙並非唯一原因。

後來,科學家發現兩種田鼠的大腦結構的差異很大。在黃腹田鼠的大腦中,催產素及血管收縮素的神經接收器較集中在與“報償”、“獎勵”有關的區塊,因此雌雄雙鼠交配,荷爾蒙急速增加,它們就會對彼此著迷,聞到愛人田鼠時,會因催產素和多巴胺的交互影響而產生巨大的幸福感。

而美西山地田鼠的神經接收器卻是分布在其他地區,因此無論對誰都不會特別興奮,導致社會連結完全不存在。

研究人員用MRI拍了熱戀中男女的頭腦,發現他們的神經活動似乎也集中在與“沉迷”相關的區塊,與吸毒者的情況非常相像。

摘自《辦公室裡的大猴子》

6 thoughts on “科學愛情

Comments are clos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