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ONZO禮物

友人送禮,未拿到手,但喜悅不已。

每次被人批評身為新聞從業員卻不敢寫出真相,我就以Hunter S. Thompson的話自我安慰。

“If I’d written the truth I knew for the past ten years, about 600 people—including me—would be rotting in prison cells from Rio to Seattle today. Absolute truth is a very rare and dangerous commodity in the context of professional journalism.” February 15th, 1973 issue of Rolling Stone.

不過這些話,我不會告訴批評者,因為他們不夠有型,不會明白。

閱書

  1. 早安。
  2. 讀完太宰治的《女生徒》後,就想一定要介紹給憤青,加上最近她正處于寫不如看的狀況,更合時宜。
  3. 以種族結構來看,外資工廠像個新加坡。華人才是資本主義的寵兒。
  4. 在讀《上帝沒什麼了不起》,不解為何在這科學年代,還有人會相信阿當是他祖先。包括林冠英。Christopher Hitchens很有說服力。
  5. 一個男人若穿戴高級手錶,衣著講究,皮膚光滑,有上健身房,早上工作前必喝一杯coffee bean,最近還打算買一輛BMW,別遲疑,他是基佬。唯一的遲疑是,他享受被插還是插人?
  6. 大眾書局從新光大搬回光大舊址,有了依據出版社的分類法,雖然一些非A出版的書會被排到A櫃中,但也帶來了一些方便。我找到了一些找了很久的書。
  7. 在常去的咖啡店中發現多了一名女招待,你會猜測她是老板的女兒,猜測她因澳洲大學暑假而回國…你會對她做出種種猜測,只不過是因為她的身材姣好。
  8. 有時讀完一本特定的書後,你會有很想介紹給某朋友的衝動,想改變他的想法。相信我,很多時候他們不會認真去讀。有心情就介紹,但別送書,浪費錢。
  9. 關注男女在男女關係中的心理的我,當然會閱讀三島由紀夫的《美德的徘徊》。
  10. 拼命閱讀也只不過是為了自我肯定,讓自己在失敗的社交中,得到拒人千里的理由和慰藉。
  11. 有誰讀過《愛情的正常性混亂》嗎?
  12. 友人是一個能從書中得到啟發,越變越聰明的人。我需時時緊跟,于是派了探子去追查他最近買了什麼書。
  13. 不知這種寫不如看的狀況會維持多久。
  14. 基督徒認為13不祥,于是用12A。
  15. 華人認為14不祥,于是用13A。
  16. 繼續閱讀《上帝沒什麼了不起》,拜拜。

隨機

《醉漢走路》並非醉拳里的什麼絕招。看看副題:機率如何左右你我的命運和機會。

求學時,我對機率學總是感到頭痛,雖然讀得有點辛苦,但這是一本讓人(有興趣者)想一口氣讀完的書。內容分成十章,章章精彩,讀完後就真的會像封底文案所寫的那樣:你會重新思考機會、命運、偶然、必然的意義。

讀後感:所謂的命運就是機會,嘗試越多次,成功的機會就越高。果然,成功的人往往都是所謂堅持到底的人。拿掉激勵講師肉緊的表情、激昂的語氣,堅持到底只不過是冷冰冰的數學罷了。

翻版DVD封面上的文案寫著,(500) Days of Summer 不是一部愛情故事,而是一部關于愛情的故事。這部電影讓我想起艾倫狄波頓的《我談的那場戀愛》,他的另部作品《幸福建築》也在電影中亮相。

觀後感:她並非你的命中注定,而只是隨機性。這部電影最適合剛失戀的人看,如果還是濫情不能釋懷,那就讀上面那本書。夠冷。

我愛身分地位

朋友從記者變成首長新聞秘書後,所獲得的待遇完全不一樣。

舉個例子,昨天下午我和她一起喝茶,某拿督發展商走進小巷後沒看到她,就在另桌坐下和朋友喝茶。45分鐘後,拿督發展商要離開時才發現首長新聞秘書大人就在鄰桌,他馬上問:“我來的時候妳來了嗎?”

大人回話:“我比你早了一點到。”
拿督發展商馬上賠不是:“對不起,剛才沒看到妳!”

他向同桌的首長禿頭助理笑笑後就離開了,完全當我沒到。

我想借此故事向大家隆重推薦由英倫才子艾倫狄波頓(Alain de Botton)的著作《我愛身分地位》。其實中國版的書名翻譯《身分的焦慮》比較直接。

皮克斯傳奇

《皮克斯傳奇》寫得不是很好,作者的手法很老爺,但易讀。

Steve Jobs有在書中出場,他是皮克斯的老板,除了在錢和商業談判,他在皮克斯創作動畫的努力中,似乎沒什麼貢獻。書中對Steve Jobs的描述,好像有點負面。

皮克斯來得不易,靠的主要是一堆電腦科學博士對于動畫的堅持。

快樂大家庭

人對親密關係的強烈需求早在400多萬年前便已建入人類等社會靈長類的基因當中。

科學家在研究了普通猴子與典型人類後列出的需求層次中,社會需求(如信任、尊重興歸屬感)緊接在生存需求(食物、庇護與安全)之後。科學家認為,這些比自我實現更重要,簡單來說,被社群所接受比能夠追求幸福,或是隨心所欲,或是發揮最大潛能都更重要。

在現代世界,能讓我們滿足這項社會渴求的主要地點通常就是工作,因為其他比較傳統的社群型態大多已經消失。然而我們清醒之際,在公司的時間比在家還多。愛情、友情與莫(約)四成的婚姻都始於工作。然而我們與工作社群的關係卻經常是短暫的。

公司總自喻為“一個快樂的大家庭”,但大家都知道它不可能取代真正的家庭。昔日的公司能承諾終生的聘僱與福利,因而(號)能摶得員工真實的、近乎家人般的忠誠情感。

但如今實施全球經濟,公司與顧客都一致會問:“我到哪裡能買到更便宜的?”彼此的關係也就大打拆(折)扣了。

大多數快樂的大家庭用晚餐時,爸媽都不會在餐桌上宣佈:因為能源成本提高,不得不趕走兩個孩子。他們可能有此想法,但仍盡量不說類似的話:“提米,你再不把青菜吃掉,我們就把工作轉移給中國的飢餓孩童。”

摘自《辦公室裡的大猴子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