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工作(2)

80、 90年代時,報紙上的新聞主要以社會新聞為主,車禍、謀殺、火災、民怨、丑聞等,新聞的排版依據駭人程度決定。配上討好社會賢達,取悅商家政要的內容,左邊貼上武俠小說連載,右邊植入言情小說續篇,下面加個四格漫畫,最後補上今日星座和笑話馬經就可以出版。當然這只是帶有諷刺意味的印象。

那個時代,媒體不容易獲得官方資訊,即使有也多是不溫不火的宣佈。沒有碰擊沒有火花,所謂的政治新聞要如何滿足讀者的八卦慾望?久久一次的狗血黨爭、茅草行動、安華雞姦、軍火走私、飛機失事,就足以讓報館中大彩;4年一次的世界杯,5年一度的大選,更是報館迎接財神的一大祭典,敲鑼打鼓做足一個月。

一般人的資訊類型需求,從前現在都沒有改變: 八卦娛樂裸露,諷刺謾罵嘲笑,揭密聳動駭人,對質動粗開戰。只是現在人人都可以提供傳播,人人可以免費讀取甚至發表意見,不再需要報館。

人人是總編輯,人人是記者,人人都有傳播平台,無需負責任的便利讓人人暢所欲言,更敢於揭密爆料批斗;雙向的資訊流通,快速的資訊分享,讓一件事很快就水落石出,或是節外生枝,衍生出另一個感人故事,或是駭人丑聞。虛擬世界雖然浩瀚,但交通發達,精彩的事還會自動上門等你給贊。

不久以前,當人人還未兼職記者以前,人人只是久久不願散去的圍觀者,在事故現場看到記者拍攝採訪,可能已有羨慕之情。為記者提供一點線索的成就感,在與家人鄰里分享三次後可能還未能消散,隔天若有幸見報,難免會剪下來留念,印證自己的參與。當時即使有數碼相機,他也只能拍下照片,但仍需要與記者分享刊登在報紙上,心理上的“付出─報償”機制才能圓滿。

記者通過媒體刊登自己的作品向社會延伸自我,期待讀者的反應、同行的挫敗和上司的贊賞來興社會連接並獲得成就感,作品有署名更是高一等的肯定,”需要被他人知道”是人類的基因編碼,也是靈魂中的原生殘缺。

這麼一想,人人原本就是記者,當年圍觀時所累積的慾望,如今一次過獲得宣洩,集體性而且不停地宣洩。

關於工作(1)

One thought on “關於工作(2)

Comments are closed.